後人有一個講法
話諸神並唔係用「推石頭」嚟懲罰西西弗斯
而係用觀念 用「我永世都要推石頭實在太慘」嘅呢個觀念。
西西弗斯知道自己改變唔到命運
佢唯一可以做嘅
就係繼續推石頭。
直到有一日,佢發現佢可以蔑視呢個命運,
甚至用享受呢個過程嚟去否定諸神對佢嘅懲罰
於是,佢感覺到自己係快樂嘅。
——《西西弗斯之歌》,my little airport
月记
2024 年 1 月,结束了数门不太理想的考试课后没多久,又继续在实验室的工作,似乎就是某项任务完成的一刻,我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疲惫不堪,从而离开了实验室,选择躺平。
4 月 - 6 月短暂重返实验室,因为不想落下未完成的工作而回去,但是还是受到了实验室师兄的照顾,陆陆续续获得了参与项目的机会。
暑假将近,因为相比于读博更倾向就业,不得不再次与实验室分道扬镳,从而走上实习的道路。我记得很清楚的一个场景是,在阳台一边教着实验室的 RA 如何调试代码,一边和 Mentor 商量到岗时间。到了面试的那天中午,又收到了 RA 的消息。实习一共面试了两家 Startup,两家大厂。从最开始胆怯地拒绝面试,到后来的侃侃而谈,也算是弥补了面试经验的不足。
7 月考完试第二天 Onboard M 公司,第三天去 VueConf24,第五天出发去日本玩了一周。M 公司的环境非常好,但是实习项目并没有安排我做太多的事情,导致每天有点闲。尽管如此,我还是很感谢让我进 M 公司的 mentor,因为这份机会,让我有机会体验到 Big Tech 的工作方式。同时 mentor 和其他几位同事对我很耐心,教会了很多工作上和职场上的知识。
原本一度打消的读硕/读博念头,也因为 mentor 的鼓励而重新燃起。
9 月到了苏州参加交换项目,但是来到这的第一周收到了 T 公司 HR 的电话,加上 10 月 -11 月没有课,1 月 -3 月没有课,我一度认为自己有 5 个月的时间来参加 T 公司的实习。相比 M 公司,T 公司的职位 JD 更加契合我未来想就业的方向,于是欣然开始准备面试和入职了。三轮面试下来没有考太多的八股,进来后才发现因为这个方向也是部门新发展的方向。(不谦虚的说,不然凭我的能力应该是进不去的)。
10 月 -11 月在 T 公司实习。进去后兢兢业业地学习和帮助项目落地应用,部门里的同事都很年轻很有热情,相处起来就像同龄人一样,没有太多代沟,加上工作本身比较 Work-life balance (WLB),可以说每天我都是干劲十足的。但是 11 月底学校导师一声令下不得不返回学校(也确实低估了学校的自由度和高估自己推脱学校老师的能力),含泪离开自己手头的项目和 T 公司的同事。
这段经历的成长不少,也算是入了这一领域的门,但是对我的就业热情打击很大。一是因为自己因此又多了一段支离破碎的实习,二是因为 T 公司的同事基本都是名校硕士出身,鼓励我如果之后想找类似或更好的工作先最好读一个硕士。
12 月回去上课,课程名是 Radio Frequency Design and Systems,原本以为是信号控制与系统(偏电信方向的课),自己不会感兴趣,但是后来倒也听进去了。而且一些课程中学到的理论在最近自己读到的几篇论文中也有出现,所以也算颇有收获。(谁能想到,大四的老油条居然又恢复了学习的热情呢?)
同时也在捣鼓毕设,方向并非自己非常钟意的。后面我这样开脱自己:如果你能快速入门这个方向,后面入门新方向也能快速上手。总之,希望自己硕士阶段不要像本科的两段科研一样,再次被动选择方向吧。也希望自己多接触一些不同领域的资讯,了解行业的需求,再结合感兴趣的方向和规划,进一步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
读研还是就业
写过上面的月记,其实自己在几段经历中也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尽管如此,还是让我像 Robinson 一样写一份《好处/坏处表》吧。但是,我还是不可避免的在本应该客观列举的地方附上了很多主观的辩驳和想法。
为什么读研
读研可以让你在某一领域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的动机和经历,而非只是通过自学的方式浅浅了解。这一点我在 T 公司有所体会,我觉得如果让本方向的研究生来做我当时做的项目的话,我觉得研究生一定会有更多的理论支撑和见解,从而这个项目会更好更快的完成。(虽然听说之前接手这个项目的博士已经被开除了,我猜测这名博士应该不是本方向的博士)。
读研可以让你结识/认识更多优秀的人,虽然,通过工作和实习也有类似的机会,但是工作关系下认识的朋友聊天范围大多局限于一家公司,而通过读研认识的朋友可以分布在各个行业/领域。
最现实的一点,我在 LinkedIn/Twitter 上认识的 MAANG 的大牛,都是名校硕博出身,在硬件公司的研发领域,学历还是重要的。当然,如果你想进入互联网行业,写前端/后端,那按照我认识的人来说,学历确实没有如此重要。
为什么不读研
自己在过去一年中有一段时间和国内一些在读研究生有过一些合作,很多学校的研究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让人怀疑。同时,很多认识的申请研究生的人水平非常有限,申请方式,和自己的能力根本不相关,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
以上两件事一度让我不是很喜欢这个群体,认为这个群体的能力并不是比本科强很多。
容许我在这个不应该的地方更详细地反驳一下,上面的现象虽然不好,但是只能说明当下读研的门槛降低了,但是就业的门槛并没有降低,反而还在升高。同时,就像“为什么读研?”中提到的,还是有很多厉害的人选择了读研的。只是自己有限的经历还不允许自己接触到这些厉害的人罢了。
为什么要工作
最现实的一点,一是想赚钱,二是不喜欢读书。在经历大三的几门课的挫折之后,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不适合读书了,后来经历 12 月上的课和自己自学的一些网课之后,才发现,其实只是有的课老师没有认真教,或者教学能力有限,因此让我产生了这种厌学心理。
至于赚钱,我是非常渴望的。要不然去年也不会有过写外包的经历了。
M 公司的 mentor 虽然鼓励我读研,但是在 M 公司的经历让我觉得一些传统领域里,工程经验还是比理论经验要重要的。工程经验通过读研所带来的提升非常有限,只有工作可以带来快速的成长。
为什么不要工作
因为班味。虽然自己的两段实习已经相当 WLB,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感受到一些老同事的班味。一想到自己如果 10 年要和老同事在同一个地方做许多重复的事情,并且就像巨大机器的螺丝钉一样,拼尽全力但仍然只能拿出些许成果,还要在人情世故上面花费时间精力,自然是一场噩梦。
当然,如果你是要打破行业的墨守成规的创业公司,那氛围我猜测定有所不同,只是我也还没感受过,就先不下结论了。
如果想到自己还有几十年班要上的话,花费一两年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学历,至少不是一件坏事。也会让你之后从事其他行业的时候有更多选择的自由和话语权。
无论选择读研还是就业
重要的是,无论是读研还是就业,我觉得找准方向和找到对的合作伙伴很重要。我在 23 年终总结的时候希望自己在 24 年能够探索这一点,24 年似乎找到了些许答案,更能明白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目前更希望自己往 AI/ML 方向上发展。而且必须要专注,在一个领域能有深入的研究和项目积累,就像读研究生一样,不能像 23/24 年这样各个方向都浅尝辄止了。
健康
悲观的总结,精神和身体都不太健康。
精神健康上,今年的主要娱乐来源都来自于电子游戏,还有影音(没有书,现在自己只会通过书来学习知识,书作为消遣已经少之又少了)。社交也主要来自于电子游戏,因为不在深圳,也没办法像 23 年一样通过社团活动和联系过去的朋友拯救自己。可以说,24 年就是不断在新环境让自己认识新朋友的过程。
乐观的是,还是在上海见到了好几位多年没联系的朋友,12 月的时候在新学校也认识了一些饭搭子。
身体健康上,入职体检的时候并没有大碍,但是锻炼几乎没有了,希望 25 年一定要锻炼起来,作息在下半年之后健康了很多。